自殺漣漪效應 精神科醫生:情緒受困者更添壓力
發布時間: 2017/09/19 17:57
最後更新: 2020/05/18 12:50
近日,接連有自殺事件在豪宅中發生。當中帶出的信息是,情緒問題不分男女、不論階層也會發生。
平日愈能幹人士、愈模範的家庭,當問題發生時,便愈難察覺。而且,旁人可能難以明白這類患者為何會抑鬱,有時可能會說:「你看你已經比別人幸福很多」之類的說話,令患者更添壓力。
自殺事件有漣漪效應,即是說,當一連串自殺事件在社會中發生,便有機會令情緒有問題的人士做出同樣事情。
當中,如果自己的背景與新聞中的主角相近,便更容量產生代入感,從而誘發做出同樣行為的思想。
早前,在一連串學童自殺事件中,這種漣漪效應亦曾發生。當中,「學童」這個身分容易使其他學生產生共鳴和模仿。然而,不單單是學童,中產、高收入人士也會被這種漣漪效應影響。
近日,這種漣漪效應的影響開始在病人當中浮現。我的病人在讀完這些新聞之後,出現了焦慮的情況、覺得情緒病很恐怖,有些更勾起了他們絕望的思想。
幸好,這些病人已經來到我的面前,可以讓他們抒發這些不安的情緒。而且,他們已經正在接受治療,情緒一般已經開始穩定下來,對自己這些焦慮不安的情緒已經有一定的覺察,這樣便使他們更快可以從不安情緒中「跳出來」。
但是,這種效應在整個社會中也會發生。我們要留意自己在接觸到相關信息之後,有沒有產生甚麼感覺,例如一些共鳴,覺得自己的處境也一樣困苦等等。
如果這些負面情緒一直持續,很可能是情緒病的警號,一定要提高警覺呢!
【延伸閱讀】暗藏自殺危機的說話 學會陪伴朋友走出低谷
【延伸閱讀】兒童自殺比率高 專家籲父母多關心子女
【延伸閱讀】逾半受訪中學生呈抑鬱徵狀 4分1出現高焦慮徵狀
撰文 : 精神科專科醫生何浩賢
欄名 : 筆得仁心